古村因周边建污染企业被称癌症村 村民要求搬迁

按照既定方案,三江村人正在陆续搬离这个他们曾世代居住的村子。村民马定乐告诉记者,如果不出意外,到今年年底,整个村子就会被拆平,三江村就此消失。

三江村隶属浙江绍兴袍江经济开发区斗门镇,去年三江村开发区被列入整体拆迁计划。

 古村将成废墟

关于三江村确切记载的历史始于明洪武年间。历史上,三江村又称“三江所城”。

三江村因驻军而兴,是绍兴军民抗倭的历史见证。明朝时,为防御倭寇进犯,朝廷在全国沿海地区设立御海建制。一般一个地区为卫,下面设千户所、百户所,建所城。“三江所城”即是当时为抗击倭寇而建的其中一个千户所所城。此后,三江所城由军用驻地转为民居,并逐渐发展成为绍兴“民物殷阜,居无隙地”的海边小城。

据了解,“三江所城”是目前绍兴能看到遗址的唯一所城,其用条石砌叠、高近4米的残存东城门是绍兴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抗倭军事防御设施,也是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门。

因为正在拆迁,三江村现在瓦砾遍地,满目疮痍。许多老屋,因为缺乏修葺,更显颓败。

目前,三江村有村民1700多户,5000余人,为当地最大村落。村民告诉记者,解放时,三江所城城墙还基本完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城墙大部分才被拆除,至今仅留下东城门残墙。尽管如此,但三江村依旧保持着古时“九桥、九庙、十三弄、七十二口井”的基本格局,村民的房子大多依“十字形”为主街的街巷体系分布建造。

走进三江村,透过残垣犹存的老房,依稀可以看出绍兴水乡独有的台门建筑。那些尚未被拆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深院古树、古井台门,仍可见精美的雕刻。

据绍兴文物部门的初步调查,至今三江所城水系基本完整;为传递军情而设立的军事视线走廊基本通视;十字形主街街巷空间肌理整体保存较好;所城还有约30%的古建筑保有量。在面积较大的所城,这已“实属不易”。

据悉,三江村拆迁是绍兴市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中村改造计划的一部分。开发区相关人员介绍,三江村整体拆迁是根据袍江的整体发展规划而作出,同时也是对百姓诉求的回应。

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2000年。在之后,印染厂、化工厂、制药厂、垃圾焚烧厂……一个个工厂落户开发区,涉及纺织制造、石油化工、聚酯纤维、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到2010年,入驻工业园的企业多达3800多家。而三江村,正好坐落在这些重污染企业的中间。

因为污染严重,三江村还被贴上了“癌症村”的标签。开发区工作人员说,几年来,一直有村民要求搬迁的呼声。

去年,三江村被列入拆迁计划。据斗门镇拆迁办负责人介绍,三江村预计的拆迁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而初步测算,为此将支付的拆迁成本高达16亿元,其中直接支付给村民的补偿款近10亿元。

 能否“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古老的村落已日渐不古。然而,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古村的整体拆迁还是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他们认为,三江所城作为明代抗倭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明代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军事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选址、军事防御体系、军事布防及内部结构,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其曾为军事要塞的独特地域文化和大量遗存的城隍庙、汤公祠、财神殿、关帝庙等民间信仰场所,既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进行钱塘江流域文化调查、研究的龚真真告诉记者,三江村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它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比如古代军士来自五湖四海而拥有的“百家姓”的特点。如果古城的建筑风貌能够保留,且数百年形成的文化习俗能够延续,对于文化之邦的绍兴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古村整体搬迁,很多带有潮文化印记的老宅都会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居民迁离故土,古城的独特文化自然也将荡然无存。

56日,在钱塘江管理局组织的三江闸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来自浙江省社科院、浙江大学、杭州市历史学会等的专家学者,也对三江村的整体拆迁,深感惋惜和痛心。他们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古村落越来越彰显其历史人文价值,像三江村这样的古村落越来越少,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了历史的信息。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洪年认为,绍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散落的古村落既是文化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基因,古城古村落更可以显示绍兴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7年,吕洪年教授就提出了为钱塘江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提议。而在此后,钱塘江系列遗产的保护与申遗也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考虑到钱塘江海塘和钱江塘潮的重要性,相关部门也开始开展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准备工作。

专家们认为,历史文化村落的魅力在于其文化的原生态,不论是否启动申遗,三江村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不可低估,是与钱塘江相关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存。一旦消失,不可再生。

据记者了解,在三江村整体拆迁的同时,绍兴相关部门也在启动“三江闸保护、利用、传承”的工作。而按照方案,围绕三江闸,将建设包括三江村在内的35平方公里的“三江文化休闲区”。

听说要被拆迁,杭州市历史学会的何益良已几次到三江村,他认为,三江闸、三江所城、钱塘江古海塘等文化遗产是互为依托的整体,他们相互依存,是钱塘江流域社会文明中的重要文化基因。三江村的整体拆迁,不能不说是三江闸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如果所城内的历史古建在文化价值尚未发掘整理的情况下即被拆毁,三江闸相关文化遗产不仅将失去它的魂,也会失去它的根。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朱海滨博士曾到三江村做过文化调查,对三江村留下深刻印象。“像三江村这样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已经很少了。”他认为,古村内明清时期的元素都应该尽量保留,甚至近代、现代的建筑作为历史的延续都有价值。“这里应该成为可以寻找历史的地方。”

其实,绍兴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存世的古村落并不多。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浙江176个上榜村落中,而绍兴仅有4个村落入选。

“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专家们希望,保护好三江这样的古村,实现文化接力,传承给子孙后代。

,

按照既定方案,三江村人正在陆续搬离这个他们曾世代居住的村子。村民马定乐告诉记者,如果不出意外,到今年年底,整个村子就会被拆平,三江村就此消失。

三江村隶属浙江绍兴袍江经济开发区斗门镇,去年三江村开发区被列入整体拆迁计划。

 古村将成废墟

关于三江村确切记载的历史始于明洪武年间。历史上,三江村又称“三江所城”。

三江村因驻军而兴,是绍兴军民抗倭的历史见证。明朝时,为防御倭寇进犯,朝廷在全国沿海地区设立御海建制。一般一个地区为卫,下面设千户所、百户所,建所城。“三江所城”即是当时为抗击倭寇而建的其中一个千户所所城。此后,三江所城由军用驻地转为民居,并逐渐发展成为绍兴“民物殷阜,居无隙地”的海边小城。

据了解,“三江所城”是目前绍兴能看到遗址的唯一所城,其用条石砌叠、高近4米的残存东城门是绍兴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抗倭军事防御设施,也是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门。

因为正在拆迁,三江村现在瓦砾遍地,满目疮痍。许多老屋,因为缺乏修葺,更显颓败。

目前,三江村有村民1700多户,5000余人,为当地最大村落。村民告诉记者,解放时,三江所城城墙还基本完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城墙大部分才被拆除,至今仅留下东城门残墙。尽管如此,但三江村依旧保持着古时“九桥、九庙、十三弄、七十二口井”的基本格局,村民的房子大多依“十字形”为主街的街巷体系分布建造。

走进三江村,透过残垣犹存的老房,依稀可以看出绍兴水乡独有的台门建筑。那些尚未被拆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深院古树、古井台门,仍可见精美的雕刻。

据绍兴文物部门的初步调查,至今三江所城水系基本完整;为传递军情而设立的军事视线走廊基本通视;十字形主街街巷空间肌理整体保存较好;所城还有约30%的古建筑保有量。在面积较大的所城,这已“实属不易”。

据悉,三江村拆迁是绍兴市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中村改造计划的一部分。开发区相关人员介绍,三江村整体拆迁是根据袍江的整体发展规划而作出,同时也是对百姓诉求的回应。

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2000年。在之后,印染厂、化工厂、制药厂、垃圾焚烧厂……一个个工厂落户开发区,涉及纺织制造、石油化工、聚酯纤维、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到2010年,入驻工业园的企业多达3800多家。而三江村,正好坐落在这些重污染企业的中间。

因为污染严重,三江村还被贴上了“癌症村”的标签。开发区工作人员说,几年来,一直有村民要求搬迁的呼声。

去年,三江村被列入拆迁计划。据斗门镇拆迁办负责人介绍,三江村预计的拆迁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而初步测算,为此将支付的拆迁成本高达16亿元,其中直接支付给村民的补偿款近10亿元。

 能否“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古老的村落已日渐不古。然而,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古村的整体拆迁还是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他们认为,三江所城作为明代抗倭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明代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军事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选址、军事防御体系、军事布防及内部结构,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其曾为军事要塞的独特地域文化和大量遗存的城隍庙、汤公祠、财神殿、关帝庙等民间信仰场所,既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进行钱塘江流域文化调查、研究的龚真真告诉记者,三江村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它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比如古代军士来自五湖四海而拥有的“百家姓”的特点。如果古城的建筑风貌能够保留,且数百年形成的文化习俗能够延续,对于文化之邦的绍兴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古村整体搬迁,很多带有潮文化印记的老宅都会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居民迁离故土,古城的独特文化自然也将荡然无存。

56日,在钱塘江管理局组织的三江闸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来自浙江省社科院、浙江大学、杭州市历史学会等的专家学者,也对三江村的整体拆迁,深感惋惜和痛心。他们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古村落越来越彰显其历史人文价值,像三江村这样的古村落越来越少,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了历史的信息。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洪年认为,绍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散落的古村落既是文化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基因,古城古村落更可以显示绍兴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7年,吕洪年教授就提出了为钱塘江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提议。而在此后,钱塘江系列遗产的保护与申遗也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考虑到钱塘江海塘和钱江塘潮的重要性,相关部门也开始开展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准备工作。

专家们认为,历史文化村落的魅力在于其文化的原生态,不论是否启动申遗,三江村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不可低估,是与钱塘江相关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存。一旦消失,不可再生。

据记者了解,在三江村整体拆迁的同时,绍兴相关部门也在启动“三江闸保护、利用、传承”的工作。而按照方案,围绕三江闸,将建设包括三江村在内的35平方公里的“三江文化休闲区”。

听说要被拆迁,杭州市历史学会的何益良已几次到三江村,他认为,三江闸、三江所城、钱塘江古海塘等文化遗产是互为依托的整体,他们相互依存,是钱塘江流域社会文明中的重要文化基因。三江村的整体拆迁,不能不说是三江闸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如果所城内的历史古建在文化价值尚未发掘整理的情况下即被拆毁,三江闸相关文化遗产不仅将失去它的魂,也会失去它的根。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朱海滨博士曾到三江村做过文化调查,对三江村留下深刻印象。“像三江村这样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已经很少了。”他认为,古村内明清时期的元素都应该尽量保留,甚至近代、现代的建筑作为历史的延续都有价值。“这里应该成为可以寻找历史的地方。”

其实,绍兴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存世的古村落并不多。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浙江176个上榜村落中,而绍兴仅有4个村落入选。

“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专家们希望,保护好三江这样的古村,实现文化接力,传承给子孙后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