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0多个月的运行来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用数字说话,告诉了我们在地票交易和实物交易上取得了不俗成绩。请问,地票制度运行以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董建国:土交所通过稳步开展农村土地交易,促进了耕地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落实,激活了城乡要素市场,推进了统筹城乡机制的建立,并将在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两翼农民“万元增收”工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地票制度运行以来,产生了五方面的经济社会效益:第一,以“先补后占”替代“先征后补”的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模式,有效防止了现有征地模式“占地在先是刚性的,造地在后是柔性的、时间和质量不能保证”的弊端,有利于我市坚守3256万亩的耕地保有量,有利于确保耕地质量。第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的远距离、大范围置换,利用级差土地收益提升了偏远农村的土地价值,实现了城市反哺农村、主城支持两翼的目标,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复垦后形成的耕地由农民耕种,也可让农民增收。第三,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一年多来,相关机制和制度逐步完善,建成了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有力支持了我市金融中心的建设。第四,地票制度显化了农村土地价值,提高了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和发展的能力,成为妥善解决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转户农民退出集体土地的有效途径。第五,利用市场化机制,优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了耕地连片、居民点集中,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

记者:在总结收获和经验同时,您感觉最需要完善的方面在哪里?

董建国:最需要完善的应该是地票制度的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

地票制度是我市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现成的规章制度,我们是边探索研究、边运行总结。我们正在研究地票管理暂行规定、地票质押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地票交易中实行耕地按等级折算等办法。同时,还在开展地票市场的调控机制研究,着重强化地票市场与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从地票总量、结构、价格和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和经营性用地需求,充分考虑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性,合理确定地票年度出让规模,实行地票出让年度总量调控,并加强地票交易市场的基础研究,探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地票市场体系,确保地票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记者:切实有效地保护“三农”利益,可以说是坊间对地票制度担忧的焦点,但也正是重庆地票制度坚决执行的标准之一。要实现这个终极目的,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董建国:虽然地票制度已将切实保护“三农”利益作为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重点内容,并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对保护“三农”利益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我们仍感觉存在一些课题有待破解,主要有:一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在地票制度运行中获得的经济效益。随着地票价格的不断走高,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如何为农村发展留足用地空间。目前,科学合理确定农村发展用地存在三方面的困难:国家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标准;现阶段大部分地区都缺少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等有关规划;作为土地所有权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实力基本上都明显较弱。三是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如选择继续留在农村生活,如何确保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受影响。四是如何有效防止农户“增支减收”情况的出现。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在地票制度运行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确保地票价款使用必须锁定“三农”,不能偏离这一主旨,加强价款使用的资金监管,将地票价款直接兑付给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次,采用公开透明的运行程序,确保为农村发展留足用地空间;再次,加快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我们除特别编制了26套《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考虑改善农户的居住环境外,还思考从集中居住点的科学选址和布局等方面,使农户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受影响;最后,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好复垦耕地。上述工作的开展需要各级政府、各级土地和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和形成统一认识,我们也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